Monday, October 10, 2005

電影隨筆:延續最好的時光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
電影的開場由the platters 的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漸漸淡入。當耳熟能詳的音樂響起,觀眾的心立刻已被掀動起來,然後是平頭裝的張震騎著單車隨著音樂漸漸跑出,影幕上出現了幾個字:
「戀愛夢」「1966年‧高雄」
這是電影的第一部份,第一個出現的女子卻不是舒淇,而是撞球室裡的另一個女孩,張震在服兵役前把一封寫得含蓄的情書送給她,她看完之後卻就放在抽屜,沒加追下去。兜兜轉轉,信落到舒淇手上,片中叫做小微的她看過信後竟然會跟服兵役後的張震相遇在撞球室裡。我非常喜歡這一段,夢一般兜轉的初戀,甜蜜得叫人真不能相信是出自侯大導之手,根據資料說,這一幕撞球室的劇本原來也不多不少是侯孝賢的親身經歷,怪不得如此緊密細緻,就是連當時西洋文化不停湧入台灣的背景都寫得絲絲入扣,舒淇的衣著更突顯出當時台灣的新發展,短小的公主袖和大花裙。再加上不停出現的外國音樂,這是三四十年代的台灣。不過我還是喜歡用火柴劃起煙多於用打火機的那一場,火柴把整個<<戀戀風塵>>的感覺都搬上銀幕,真的好像看著侯孝賢的成長,如今都已經不是<<戀>>中的他,雖然還是說著台灣話,但已經幸福和親切得多。還有,撞球是整個片段最貼心的地方,因為撞球與撞球互相磨擦的聲音彷彿就是舒淇和張震的心跳聲,叮咚叮咚,不是太快,也不是輸贏的關係,就只是待球入洞的那麼的一刻,
當故事去到最後,張震和舒淇在背景響起rain and tears的音樂下,下著大雨,張震把手輕輕的、慢慢地把舒淇的手拖著,沒有激烈的擁吻,單純的戀愛,初戀的感覺,幸福的笑容,最有趣是張震完全做出了那種傻氣追女仔的感覺,他因為要拖著舒淇,把傘都移到左手去,我看到舒淇的半個身子都留在傘外了,但他們卻沒有多餘的說話或介意,只是輕輕的,圓了一個甜美的戀愛夢。

第二段是1911,梁啟超欲發動戊戌政變的年代,副題為「自由夢」,全片以默片形式拍攝,用了字幕卡代替語言,我在想,此舉除了讓導演解決現場收音的問題,就是希望讓觀眾更加投入到該年代吧?伴著哀怨的琵琶調,吃著酸澀的琵琶果,舒淇和張震兩人都追著自由,無論是政治上的,或是肉身上的,他們都為著自由,身不由己而活著,著實有一點點無奈感。
不過,雖然在康城時,不少人對這段非常感興趣,甚至感動掉淚,我卻覺得導演太刻意了,我想他真的想做到另一番藝術感覺吧?承然,這一段的場面調度做得很好,但是,卻欠缺了承接戀愛夢的那一抹淡淡的自然,所有東西都好像經過精心計劃,自由,放縱與解放,說得太過在意,假如一切以一種無奈感做著眼點處理,不知會變了甚麼模樣呢?

而最後一段,回到今日2005年的台北,資訊爆炸的年代、感情泛濫的時光、愛慾交纏的年月,
故事發生在現今,有很多文化符號象徵,最較我印象深刻是lomo機、手提電話、同性戀、短訊(sms)和防風火機,我一向都對用防風火機的人多加留意,舒淇穿著跟<<千禧萬波>>裡一樣的白色胸圍,一樣是右手拿著煙,lucky strike和台北某種女人長煙,防風火機有種特別酷的感覺,擦亮那抺煙,smoky eyes,充滿時代感的造型。所有都是當下的感覺。但我最喜歡是一開場的摩托車場面,青春不怕死的速度感,很多電影都會用摩托車去代表青春,因為快、冒險、速度。我覺得最後一段就做得到這三種感覺,把它們緊扣在一起,例如片中同性戀的女角,
舒淇不論跟她和張震都有關係,冒險,貪玩,討厭負責任。而女同性戀最較我跟現今的台北拉上關係,同性戀在台北一直都不是新鮮的話題,若你有到過台北,你不難發現街上的同性戀戀人,導演把它安放在青春夢這一部份再適合不過,因為青春總是對兩性之間的取向提出問題。

想說的還有好多,不過大抵都說得太多,總括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寫這篇東東時一邊寫一邊聽著rain in tears和smoke gets in your eyes,聽著聽著,腦中只有張震和舒淇的手的close up不停湧現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