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0, 2005

半邊人,半邊心

首先要說聲抱歉,近來被家中的事不好處理,故對這裡疏忽了,對不起。
我的婆婆在上星期天去世了,所以被情緒影響,這陣子波動很大。所以沒心情寫好文章,如今伏了不少,也可以看看電影了。

back to the topic,
方育平的<<半邊人>>非常好看,他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其中一員。所謂「新泿潮」(new wave)一詞,其實來至一九六零年的法國,詳細的解釋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在這裡我不贅言,總之這個新浪潮令更多本來是影評人的導演自己走出來拍電影,比較為人熟悉的是杜魯福、尚‧盧高達等,他們的電影影響遍佈歐美,亦影響到當時香港不少喜歡電影的人,如陸離、石琪等等。直到八十年代,香港亦發起了「新浪潮」運動,不少導演如許鞍華、徐克、譚家明等都開機拍電影。他們的電影不單藝術性洋溢,還與當時社會有很多關係,只可惜大多叫好不叫座,新浪潮的命運在九十年代初就沒落了。

今次介絕的<<半邊人>>是方育平三部曲<<父子情>>、<<美國心>>中的第二部。 方育平的寫實手法用得很厲害,看著看著便令人心動。當時,八十年代的香港,每一個人的身份問題都是如此搖擺不定,很多個人都是在追夢的「半邊人」。 好像女主角許素人喜歡聽rock and roll,喜歡外國音樂,但卻不能說好國語,卻在看陳映真(台灣作家),
男主角張松柏美國回流,說得一口流利國語和英文,更會唱兩句經劇但一說到廣東話他就認為是他謀殺廣東話。 半邊。一半的一半。好像卡爾維諾所說的一樣,(見卡爾維諾的<<分成兩半的子爵>>)但究竟誰是正?誰是邪?沒定案,把他合在一起?又有點難度,大時代的動盪,外國文化的流入,好像譚家明<<烈火青春>>裡所說的一樣,年青人更是容易受到形響。所以當女主角面對自己(賣魚的工作)感到難堪時,我們不禁會想起自己,想起自己是苦難中國(文革後)的人,會不會也是如此的一份恥辱呢?

電影中有很多symbolic的東西,也不贅,反而是我喜歡方育平對電影和時代的敏感和熱誠,
戲中有好幾句對白我比較深刻: 「要拍就拍一部講時代的電影,要不人家都不知道我們存在過」 而片中亦描寫到香港的電影開始以商業為主。 還有,從女主角的戀愛寫出對時代的反省:
「我地仲係好好o既朋友(香港and中國?)但已經唔係愛情關係」
「大家無乜來往,就快開啦」
「唔係淨係得一個女朋友,我想同多d人發展感情關係(中國香港?英國香港?)」
這個電影拍得好有時代感,而拍攝技巧更是一絕,抽 煙的slow motion用得非常漂亮,而街市的擠迫感亦令我覺得好像當時難民充斥香港的感覺。導演的鏡頭捕捉很好,場面調度好得令整個八十年代的香港好像在我眼前出現。
生於斯,長於斯。我這個八十年代中期產物忽然更加愛港呢。
第一次認真接觸香港新浪潮,真是驚喜處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